时间:2024年1月10日14:30
出席:县文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主任李薛甲,山花剪纸传承人张蒙蒙,王家园子醋传统酿造技艺传承人王磊,刘记丫头蟋蟀罐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刘秀芬,宁津烙画传承人毕红霞。
主持:宁津县委宣传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指导中心主任杨瑞
内容:介绍宁津县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先进典型人物,讲述他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奋斗故事。
图文实录: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由县政府新闻办主办的记者见面会。为充分挖掘我县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先进典型人物,讲述他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奋斗故事,我们举办“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主题系列记者见面会。
今天,我们举办的是乡村文化传承人专场。我们邀请县文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主任李薛甲女士以及4位乡村文化传承人代表参加记者见面会,听他们分享自己投身文化事业,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奋斗故事。他们是山花剪纸传承人张蒙蒙先生,王家园子醋传统酿造技艺传承人王磊先生,刘记丫头蟋蟀罐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刘秀芬女士,宁津烙画传承人毕红霞女士。欢迎你们。
下面首先请4位代表简单做一下自我介绍。
首先请张蒙蒙先生。
大家好,我叫张蒙蒙,是非遗项目宁津剪纸的第五代传承人。我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剪纸艺术。年少时期,我在家跟着父辈学习剪蝴蝶、窗花等,寒暑假期间,跟随父亲去天津拜访我的师爷——时任中国剪纸学会会长仉风皋教授,学习剪纸绘图等。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宁津,一直从事剪纸艺术的保护、传承、创新与发展。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剪纸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放在首位,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和认可,获得了山东省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山东省残疾人职业技能优秀培训基地、山东省妇女灵活就业示范基地、优秀“山东手造”非遗工坊、德州市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我个人也先后被评为省级乡村好青年、德州市优秀非遗传承人、宁津县最美乡村振兴人等。
今天我带来的剪纸作品名叫宁津杂技,咱宁津是杂技之乡,我将杂技文化融合到剪纸艺术之中,将民间传统的各类杂技项目,用精彩细腻的剪纸艺术呈现出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宁津杂技剪纸,这也是非遗间的融合。
我的介绍完毕,谢谢大家。谢谢您。下面请王磊先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我是乡村文化传承人代表王磊,来自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长官镇,是王家园子枣米香醋传统酿造技艺的第二十一代传人。
王家园子醋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历史悠久,王家园子枣米香醋传统酿造技艺属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评为“山东老字号”、“山东省著名商标”。我从小泡在醋园子里长大,早早地就跟随父亲王书东开始深入学习传统酿醋技艺,并熟练掌握酿造食醋的每个环节。我们王家园子醋一直坚持古法发酵,一滴好醋要历经晒醋胚、淋醋等60多道工序,历时一个月的时间精心酿制出醋,再经过八个月的后熟发酵,方成佳品。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同时,我们不断进行创新,相继研发出枣米香醋、桑椹醋等二十多种系列产品。
为了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王家园子醋,我们通过尝试网店销售、与网络直播平台合作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进一步提升了王家园子醋的知名度,特别是桑葚果醋供不应求。一直以来,我们坚守传统技艺,诚信经营,并注重文化传承,为附近村的百余名村民提供就业并促进他们增收,努力承担起一个民族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断助力乡村振兴。
现在我手里拿的是我们王家园子自己酿造的枣香米醋,醋汁颜色澄清,滋味醇厚,回味绵长,舒口酸爽,具有消食开胃、强肾降糖、解除疲劳、抗菌防癌的功效。枣米香醋,富含有机酸,食用分解之后,不会呈现酸性性质,所以,不必担心影响身体酸碱平衡,深受消费者青睐。
我的介绍完毕,谢谢大家。谢谢您,下面请刘秀芬女士。
尊敬的各位领导、媒体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刘记丫头罐”的乡村文化传承人刘秀芬,来自宁津县刘营伍乡刘旺言村,目前在刘旺言村从事蟋蟀罐的制作和线上线下的销售工作。
刘旺言村毗邻古鬲津河,即如今的漳卫新河,是古鬲国的发源地,其土质粘稠细腻,是做陶器的优质土源。我自小受宁津陶艺文化的熏陶,在天津艺人谷德恩的指导下,探索出独特的“匣钵高温封窑还原”制作工艺,烧制出来的蟋蟀罐,抚如童肌,细润柔滑;叩之有金石之声,铿锵悦耳;用则腻而不滑,贮水不涸,历冰不寒,有“水晶盆”“瓦中玉”之称。通过不断探索及创新,我们蟋蟀罐烧制窑炉也由传统的烧炭改造成了电窑,整个生产环节无污染,无废气,环保可持续。目前我们蟋蟀罐的制作工坊从以前的15名工人增加到了25名工人,加工点3处,带动周边蟋蟀罐加工坊20余处,带动周边乡村400余村民稳定就业。带动村民致富的先进事迹和创业精神先后被大众日报、山东省电视台等媒体广泛报道。2020年,我们蟋蟀罐的制作技艺——“刘记丫头”蟋蟀罐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的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谢谢您。下面请毕红霞女士。
大家好!我是毕红霞,是咱们宁津烙画的第三代传承人。能够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深感荣幸,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烙画,烙画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是汉族传统艺术珍品。其笔法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画烘烫作画。
烙画不仅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于光绪15年前后传入宁津,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从我的祖父毕兰慧传到我的父亲毕汝和,父亲又传给我。祖父开始烙画时,农村还没有电,他以铁针为工具,在油灯上炙烤进行烙绘,主要作为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装饰;烙制材料也仅限于在木板、葫芦等材质;题材主要是农村人喜闻乐见的神话人物、动物、花草等。父亲毕汝和从小受祖父熏陶,对烙画产生了浓厚兴趣,练就了捉笔烙画的“童子功”。50岁以后,儿女们都成家立业了,父亲重新抄起烙铁,真正走上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多年的外出闯荡让毕汝和见多识广,再加上从小的功底和对烙画艺术的爱好,父亲的烙画精品频出,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奔马图》《金陵十二钗》等。
到了我这里,从小受父亲熏陶我就对烙画有独特的感情,加上对绘画的喜爱,烙起画来也算游刃有余,我烙制的《红楼梦》《清明上河图》《九鱼吉庆图》《富春山居图》这四副烙画作品被德州市非遗博览馆收藏展览。近几年,我根据人们的审美需求,发展出润色、烫刻、细描和烘晕、渲染、着色等烙绘技法,让烙画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烙画在创作过程中,要时刻把握着火候、力度和时间这三要素,让烙铁在手的掌控下在材料上留下完美的烙痕同时还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可以说,每一幅烙画作品都倾注着烙画艺人的心血。
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 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汉族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我手上这幅烙画的名字叫宁津烙画《斗蟋蟀图》。斗蟋之风,盛于南宋,我国斗蟋文化历史悠久。因此斗蟋蟀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活,被看作是中国的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蟋蟀被认为是吉祥物,人们常常会在家里养蟋蟀以期望能够带来好运和财富。图中的孩童围聚在一起捉蟋蟀、养蟋蟀、斗蟋蟀。
作为烙画的传承人,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近年来,我参加了多次文化节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烙画,让传统文化走进人们心中,让烙画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烙画。
我的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谢谢,刚才,4位代表都做了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在他们与各位媒体记者互动交流之前,我们想先请李薛甲主任简要介绍一下宁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情况。
近年来,宁津县高度重视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积极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结合宁津县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实际情况,把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来抓。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力促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积极挖掘、培育,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经过调查研究、深度挖掘、积极申报,宁津县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国家、省、市、县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去年以来,通过积极培育、有效申报,不断完善宁津县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宁津县古法石磨香油制作技艺、沈氏扒鸡制作工艺、宁津县雁赐椿龙香椿制作技艺、宁津县景泰蓝传统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德州市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公示名单。对陈方彬、王书东、刘秀芬等市级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育,力促其成功申报第六批省级非遗传承人。德州共18人成功申报,其中,宁津县共3人。截至目前,宁津县已成功申报非遗项目共有6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4项;市级非遗项目19项;县级非遗项目39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3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6人。同时,经过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积极申报,宋俊英、王书东等11人成功入选德州市优秀非遗传承人名单,成为我市入选人员最多的县。宁津晨晟剪纸艺术培训中心入选优秀“山东手造”非遗工坊名单。山东王家园子清真食品酿造有限公司入选非遗工坊示范单位名单。张长俊入选非遗传承工作突出贡献奖名单。
二、通过举办非遗文化活动,促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成功举办首届德州市非遗文化节,全市共有60余个非遗项目参展,非遗展区面积1000平方米,分八大展区。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全力推动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宁津赏非遗、观斗蟋、享童乐、品美食、归田园,在岁月静好中感受非遗文化的自信与魅力。此外,还组织开展了“宁聚津彩·乐享生活”“好品山东·礼韵宁津”非遗产品展销等活动,200多种“山东手造”宁津好品进行展示展销,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参观和购买。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德百杂技蟋蟀谷开展非遗购物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更好展示宁津手造,传承宁津县非遗文化,12月9日,“山东手造·礼韵宁津”宁津专场手造展示展销活动在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举行。宁津烙画、桂花剪纸、丫头蟋蟀罐等宁津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在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开展了非遗项目展销、研学体验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市民参观、购买和体验,让广大游客、市民在参观、体验中品味宁津非遗文化。将惠民演出和非遗保护相结合,让送戏下乡与非遗传承融合,宁津县非遗项目每年送戏下乡演出600场以上。开展了非遗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增强了市民和游客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意识,推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三、力促非遗与旅游融合,实现“1+1>2”
宁津县文化和旅游局充分挖掘和展示非遗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时代价值,促进非遗与旅游在空间、功能、产品、市场等方面深度融合。多措并举、真抓实干,积极推进“非遗+旅游”有效融合,力促非遗和旅游实现“1+1>2”。将德百杂技蟋蟀谷景区纳入宁津县一日游、二日游线路。以德百杂技蟋蟀谷为龙头,推出非遗美食之旅、手工艺体验之旅、民俗感受之旅、非遗研学之旅等具有鲜明宁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受到游客的欢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发《关于公布山东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的通知》,全省共有13家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入选,宁津德百杂技蟋蟀谷名列其中。
四、加大宣传力度,力促宁津非遗焕发时代光彩
宁津县打造了“山东手造·礼韵宁津”手造品牌。根据山东手造进景区进酒店进超市进工坊进服务区的“五进”要求,积极打造非遗工坊14处,山东手造宁津好品宁津县展示体验中心2处,山东手造宁津好品宁津县展示销售专区20处,力促宁津好品入选山东手造项目库达到79项,在全县掀起保护非遗文化、传承山东手造的热潮。为进一步激活全县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和旅游商品,开展宁津县“十大乡土特产”“十佳旅游产品”“最具魅力民族文化传承”征集活动,赢得社会广泛关注、参与。为发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在相关乡镇、街道举办黄河大集,在黄河大集上,开展集宁津剪纸、王家园子醋、蟋蟀罐等非遗展示,在黄河大集上凸显宁津非遗元素,截至目前,共成功举办260场黄河大集。此外,以非遗带流量、以非遗带热度,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积极开展线上宁津非遗文化展示、宣传,以老百姓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带动非遗活起来、火起来,焕发持久有效的生命力。
谢谢李主任。下面请各媒体记者分别与4位代表互动交流。请在提问前举手并通报所属新闻机构名称。
请大众网记者提问。
我是大众网记者,请张蒙蒙先生说一下在剪纸传承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请张蒙蒙先生回答。
对我来说,剪纸要想传承首先要保护。在保护方面,这些年我调查走访了周边县市300多个村庄,拜访了200余位剪纸老艺人,收藏的剪纸有2000多张,整理了大量的影视资料,甚至还有明末清初的剪纸作品。2019年,由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教授发起的,非遗抢救工程《中国民间剪纸集成(鲁北卷)》德州工作室落户在我们山花剪纸馆,同时我也为鲁北卷的编纂提供了很多珍藏的作品资料;在传承方面,自2013年开始,我们与德州辖区多所中小学、长清大学城多所高校合作,开展剪纸艺术进校园活动,定期为在校学生讲解剪纸理论知识,并指导他们亲自动手制作剪纸。让学生更直观,生动的认识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为剪纸文化的传承注入新活力。我们定期举办剪纸技能免费培训,尤其是下岗职工、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等,我们给提供纸张、工具,对他们进行培训,学成后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回收,让他们掌握一门民间技艺,增加家庭收入。今年,作为我县首个入选“山东手造”特色培训项目,我们在县人社局举办的剪纸培训,受到了人社局、妇联、残联、文旅局等多个部门的高度评价,得到广大剪纸爱好者的一致好评。多年来,我们累计开展培训100余场,学员达3000余人,辐射庆云、武城、陵城、济宁、济南等多个县市,帮扶成立剪纸工作室五个,也很大程度的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创业;再一个就是创新,我也不断结合时代需求,设计制作出符合当代审美观的剪纸作品,比如说剪纸折扇、剪纸台灯等,不断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帮助更多的农村人口实现就地创业、就近创业、灵活就业、增收致富,深化乡村振兴行动,将指尖技艺转化成“指尖经济”。
请继续提问,请宁津融媒综合广播记者提问。
我是宁津融媒综合广播记者,请王磊先生分享一下坚持做好乡村文化传承的动力是什么?谈一谈接下来王家园子醋要如何继续发扬非遗文化?
请王磊先生回答。
坚持做好王家园子醋,传承乡村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我的初心促我前行。我从小就在醋园子长大,跟着父亲学习,耳濡目染,对王家园子醋的酿造技术熟稔于心,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传统技艺,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王家园醋做大做好,传递给后代,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参与。二是非遗文化需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老字号实现不断发展的根与魂。传承非遗不仅仅是一项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历史文化的责任,对精神的传承。只有坚定老字号文化自信,才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通过这些古老的技艺,传达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王家园子醋起源于明永乐二年,作为一个中华老字号企业,必须有新作为,通过传承创新发展,永葆老字号的青春与活力。
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核,文化可以凝心聚力、激发乡村振兴活力。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在多元文化冲击下传承发展乡村文化,将乡村的“魂”留住。这也是我们王家园子醋的发展要义。一是不断创新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优质优价正成为新的消费动向。所以我们要不断创新、不断思考,不断挖掘当地特色传统文化,利用当地绿色天然食品,酿造出更多优质新颖的食醋。二是树立品牌效应。文化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关联性,激发文化资源潜力,积极树立品牌效应。聘用专业团队在抖音上开专号,传播王家园子非遗文化,通过自媒体网络平台,让全国各地网民都能感受到食醋酿造技艺非遗文化的魅力,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非遗,走进非遗,体验非遗,爱上非遗,筑牢乡村振兴的“魂”与“根”。三是推广非遗文化。以非遗文化为依托,充分利用投资建立了传统食醋酿造技艺非遗文化传承体验观光平台,积极从事黄河文化特色的非遗文化发掘传承,开展文化技艺交流,现场演示等活动,向全国各省市传授技艺,努力把非遗工艺文化推广出去,保护传承王家园子醋技艺。
请继续提问。请智慧宁津记者提问。
我是智慧宁津记者,请问刘秀芬女士,接下来在“刘记丫头罐”的传承与创新中您有什么新打算?
请刘秀芬女士回答。
在现代工业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手工艺相比工业流水线生产的商品,人工成本高、制作时间长,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相对不足。“刘记丫头罐”需要借助新技术、新平台提高自身影响力,放大自身辐射力。我们一方面深耕本土进行蟋蟀罐创作,将宁津蟋蟀文化、乡土文化及刘营伍乡地方特色与蟋蟀罐制作结合,创新研发具有宁津特色的系列蟋蟀罐文创产品;另一方面将拓宽“刘记丫头罐”手工制作作坊功能,打造集手工制陶、文化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文化体验平台,定期开展陶瓷技能培训、陶艺研学、陶瓷艺术展览,教授周边地区学生、村民、陶艺爱好者制陶烧陶手艺,传承传统工艺。我们还将借助抖音电商平台进行品牌的传播和产品销售,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分享“刘记丫头罐”的工艺制作技艺,展现出蟋蟀罐制作的趣味性,打破空间障碍和语言障碍,进一步拓展“刘记丫头罐”知名度及市场空间。请继续提问。请宁津报记者提问。
我是宁津报记者,刚才听了毕红霞女士的介绍,感觉到烙画是一种古老而又极其珍贵的画种,我想请问毕红霞女士在烙画传承和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请毕红霞女士回答。
感谢您的提问,2014年我决定继承父亲的衣钵,潜心学习烙画,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将烙画传承下去,在我看来,做好这件事,推广和宣传是不可或缺的。要善于借助现在各种新媒体平台,通过举办各种展览活动,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的文艺爱好者领略到烙画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近年来,我参加过省市县举办的多个艺术博览会,2015年我作为代表参加了山东宁津台湾文化交流恳谈会暨民俗文化展,作品受到了台湾同胞的喜欢和肯定,这是让我深受感动和鼓舞的一件事。
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我还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宣传烙画技艺和传承人的故事,跟社区联合开展非遗体验进社区活动,暑假期间教孩子们认识烙画体验烙画,向孩子们讲解宁津烙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学生们展示木板烙画、宣纸烙画等作品,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让孩子们了解非遗,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每多一个人认识了烙画,接触到烙画,我的努力和付出就没有白费。
想要更多的人接受非遗,那么非遗就要不停地创新和发展,不能停留不前。在技艺手法上,我继承了传统的烙画技艺,还尝试引入新的技术和工具,让烙画的创作更加丰富多样。在烙板的选材上不再局限于木板,也尝试在纸、娟等材质上作画,在题材选择上,不止局限于传统的山水、花鸟等题材,还尝试将现代元素、生活场景等元素融入到作品中,让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在表现形式上,我还借鉴了其他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如油画、水彩等,将这些表现形式融入到烙画创作中,让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在作品用途上,不仅将烙画用于装饰画、工艺品等领域,还将其应用于家居设计、服饰设计等领域,使得烙画的应用更加广泛。
我将继续致力于培养烙画技艺的传承人,并计划在未来的几年内,开展一系列的烙画传承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班、工作坊等形式,向更多的年轻人传授烙画的技艺和知识,并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烙画的传承中来。我还计划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烙画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烙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为烙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将烙画这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谢谢。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刚才,李主任介绍了宁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总体情况,4位代表与各位媒体记者做了比较充分的互动交流。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情况,请与县委宣传部联系,电话:5225509。
今天的记者见面会就进行到这里。谢谢大家!